在水利设计院大家庭队伍中,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或兢兢业业,凭敢于担当勇立潮头,做改革创新的带头人;他们或勤勤恳恳,凭赤胆忠诚立足岗位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;他们或默默无闻,凭满腔热忱无私奉献,做江河安澜的守卫者,他们用行动彰显了新时代水利精神、擦亮了党员的“精神名片”,践行着共产党员的不变初心。
榜样是盏明灯,为我们指引方向,榜样是一本书,为我们指点迷津,榜样是一面旗,为我们凝聚力量。在建党98周年来临之际,为弘扬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,在全院掀起人人争做榜样的良好氛围。我院于近期开展“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”暨“江河筑梦党旗红”系列专题报道。报道中党员先进事迹只是水院大家庭众多职工的一个缩影,他们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,没有惊世骇俗的伟业,但他们用青春和心血倾注于水利事业,凝成一幅震撼人心的风景。
杨平荣,2005年6月毕业于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,毕业至今一直在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分院工作,主要从事水利工程设计和现场设代服务工作。
水院精神的传承者
杨平荣出生在闻名遐迩的才子之乡抚州临川人,家住抚河支河旁,从小就与水有着不解之缘,“儿时的家乡,由于水利工程建设的不完善,导致无力抵抗洪灾,时常冲毁良田、淹没民宅……” 杨平荣便暗下决心干一番“事业”。
高考后他毅然追随着儿时的梦想报考了水利专业高等学府-河海大学,毕业后来到了我院献身于家乡的水利建设之中。参加工作已经有14个年头,先后参与了鄱阳湖二期防洪工程、廖坊大型灌区工程、江西省大型泵站改造工程、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和四方井水利枢纽工程等多个大中型水利项目。刚毕业那时,他感觉经过四年的深造已经对水利设计有了一定的了解,但是到了院里后,发现书本上的知识要运用到实践还有很长一段的距离。于是,他向老一辈的同事学习,不懂就问,有机会就白天多下工地多了解,晚上就捧着一本专业书籍一点一点的“啃”。还记得廖坊大型灌区工程设计时,由于工程时间紧迫,为了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,他每天和大家一起没日没夜的设计图纸,累了就趴在桌上打个盹,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多看看书籍、向同事请教,于是,很快就完成了100多张工程设计图纸。
正是由于他身上有股子“拼劲”和精湛的专业技术,他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肯定,被派往项目作设代工作,这一待就是9个年头。2017年,宜春市四方井水利枢纽工程开工,该项目是国家“十三五”期间分步建设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,重要性不言而喻,他作为工程设代处副处长常驻工地,该工程地质条件极为复杂,项目建设中过程化解了许许多多的难题。根据前期勘探地质资料,主坝基础存在两大顺水流方向的断层,原设计方案是对两大断层采用开挖回填砼方案,一般情况下考虑断层的开挖深度为宽度的1.5倍左右,根据前期的勘探成果,断层最大宽度达到20多米,施工图阶段设计开挖深度为6m,但是在实际开挖过程中,根据揭露的地质情况,他们大胆优化方案,将开挖深度调整为3m,节省工程投资。还有一次,他们查看现场时,发现主坝心墙基础开挖过程中出现坝基冒水,根据冒水点的位置以及前期勘探的地质资料,判断该处有溶洞,很可能是溶洞渗漏,针对溶洞渗漏情况,项目组讨论研究并请示院内技术专家,商量出堵、截,排等措施,他们根据渗漏量的大小、所处的位置和揭露的地质情况,反复论证每一种方案的可行性,通过对现场分析和在施工过程中不断的探索,为了不影响工期,减少施工难度,保障工程质量,最终确定采用截的方案,化解了这一难题。
家庭生活的“隐形”人
“家”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温馨的港湾,而对于杨平荣来说到更像是一个“驿站”和“后盾”,前脚进门后脚就走的现象已经让他的妻子见怪不怪。妻子怀孕时从96斤暴涨到160斤,身体的巨大改变让这个柔弱的女子不堪重负,就连独自下楼去产检都是极其困难的事,她多么希望杨平荣能在身边,能搀扶着她一起去迎接这个家庭新的成员,然而,他们每天仅仅只能通过电话和微信互诉衷肠。
“项目还有很多事要我盯着,现在是关键时期,我不能走。”谈到设代处的工作生活,杨平荣感触最多的还是,“对不起家人,尤其是妻子前不久才为自己生下第二个宝宝,都没时间回去好好陪陪他们。”或许是想到亏欠家人太多,铁骨铮铮的汉子说着说着竟红了眼眶。为了照顾两个孩子,杨平荣的妻子甚至放弃了工作,回归家庭,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。
设代的工作一干就是十来年,每年少则260天,多的300多天常驻工地,如今在工地也算是“老资格”了,设代工地上这两年也有许多年轻人,但是每每到了五一、国庆这种假期的时候,他还是会让年轻人回去休息调整一下,而自己却坚守在工地值班,甚至有时大年三十晚上才回家吃现成的。2013年元旦,他在峡江工地值班后,却在回家的路上遭遇了车祸,导致胸骨骨折。在家休息了一段时间后,他便坚持要回到设代处去,妻子怕他受不了设代处忙碌的工作担心落下病根,劝说“多休息一下,调养一下身体,多陪陪家人。”但是他却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回到了设代处,因为他知道设代处同样需要他,尽管每次坐车去查看工地现场时他都要忍受颠簸产生的疼痛,但他从未退缩过,每天都坚持去现场巡查,及时解决工地需要处理的问题。
设代工作干完一个又一个,而杨平荣却“我自岿然不动”,每次都义无反顾的主动请缨再出发,他说“水利项目会一个一个完工,但是水利建设者永远在路上。”